区块链危险之处是什么,揭秘潜在威胁与应对策略

小编

亲爱的读者们,你是否曾想过,那看似神秘而强大的区块链技术,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少危险呢?没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揭开区块链那些不为人知的危险之处。

一、恶意软件的温床

你知道吗?比特币的区块链可能携带恶意软件!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国际刑警组织三年前就警告过这类情况。虽然这种情况尚未被正式记录过,但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发生呢?

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包含比特币交易所有记录的数据库。操作记录或区块包含批量经过哈希加密的交易,并通过加密签名链接到前面的区块。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区块还允许记录其他数据。这就给恶意软件提供了可乘之机。

想象一个心怀叵测的人,将恶意软件植入区块链中,然后通过交易传播出去。一旦恶意软件被激活,后果不堪设想。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灾难。

二、MEV攻击:交易者的噩梦

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的世界里,MEV(最大化提取价值,Maximal Extractable Value)攻击是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现象。简单来说,MEV攻击者通过识别和利用尚未执行的交易信息,提前做出反应,以确保自己在交易执行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这种攻击方式对用户体验、市场公平性、系统稳定性以及资源消耗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交易重排序或延迟会影响用户的交易体验,有时甚至造成经济损失;抢先交易和三明治攻击等策略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让普通交易者处于不利地位;频繁的MEV活动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影响整个DeFi生态的稳定性和信任度;为了优先执行交易,用户可能被迫支付更高的Gas费,增加了网络拥堵和资源消耗。

三、粉尘攻击:隐私泄露的隐患

在加密领域,粉尘攻击(Dusting Attack)是第三方用来确定加密钱包持有者真实身份的一种途径。攻击者将少量加密货币转移到多个钱包中,以尝试揭露钱包所有者的身份。

这种攻击方式对用户隐私造成了严重威胁。如果少量加密货币被存入钱包,未及时被检测到并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用户成为网络钓鱼的受害者或导致用户身份被泄露。

大多数加密货币交易者和投资者根本不会关注他们钱包中的粉尘和少量不明来历的代币,这就给粉尘攻击制造了机会。极少量的资金很难引起注意,也不能用于交易,这就使钱包所有者处于被粉尘攻击的危险,让第三方能够有机会获取他们的身份隐私。

四、虚拟货币炒作: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近年来,虚拟货币炒作现象愈演愈烈。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对于开展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的,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2022年10月,内蒙古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分局破获一起特大利用网络区块链兑换数字虚拟货币洗钱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63名,涉及洗钱金额高达人民币120亿元,收缴违法所得约人民币1.3亿元。

五、监管加强:守护区块链安全

面对区块链带来的种种危险,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

早在2017年9月,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向投资者筹集虚拟货币,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纠偏乱象。共关闭境内新发现的虚拟货币交易场所,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守护区块链安全。

区块链技术虽然强大,但背后隐藏的危险也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监管,提高安全意识,才能让区块链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